2022-11-30 17:43:35 來源:FoodTalks
方便速食
圖片來源:微博@拉面說
在消費賽道,方便速食、餐飲外賣、預制菜以及一頓正餐一直是概念范疇相近、彼此具有一定替代性的消費品。
(資料圖片)
如果把這四個概念按上述排序拉成一條軸,方便速食的一端代表便捷,正餐的一端代表品質:在一個饑腸轆轆的時刻,消費者如何犒勞自己,吃上一頓美味的飯,很多時候會在上述選項里搖擺不定。
原因在于,如今的供給側出現了琳瑯滿目的選項:方便速食領域,除傳統的方便面、八寶粥外,螺螄粉、自然火鍋,速食意面都變成新晉的選擇;餐飲外賣領域,除傳統的西式快餐,近年有老鄉雞、鄉村基、老娘舅等新中式快餐勢力涌現。
同時,下至高度標品化的水餃,上至牛蛙/火鍋等高度非標品,也都在加速品牌連鎖化且兼做外賣業務的趨勢;2C預制菜已變成生鮮電商力推的高毛利單品之一;正餐早已卷得不能再卷……
那么,在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領域里,消費者究竟會如何做出決策?方便速食是一個絕佳的觀察切入口,不僅商品做到了極致的便捷,同時領域夠新夠熱,有充足的品牌樣本供市場觀察。
另據Questmobile數據,對標預制菜的受眾主要為有條件做飯的家庭人群,方便速食的主要受眾變成了大學生/剛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。年輕人會如何投票,如何改變新一代飲食方式的潮水方向,方便速食也是一個絕佳樣本。
近期,華創證券發布了《新式速食行業深度研究報告》,報告將方便速食置于上述語境,創新性地提出方便速食本質是餐飲零售化的改造產物,繼而帶來一系列全新的觀點審視方便速食如今的品類定位、品類容量、品類競爭格局,社區營銷院摘出其中亮點與讀者分享。
2C預制菜從年初熱到了年尾,4R中的即熱產品不少就是方便速食。
按此定義,方便速食作為預制菜的初級形態,早已默默發展二十余年:一張面餅、一份蔬菜包及調味包構成的方便面,就是它最原始的樣貌。同時,作為一種主食替代,方便面實在是太便捷了,無差別的場景滲透帶動了方便速食零食化的趨勢。
從這個意義看,方便速食是一種介于預制菜、休閑食品之間的事物,口味與便攜適中,目前市場產品集中于粉面類主食,享用方式為即食/即熱,所以可視作餐飲零售化的改造產物,產品高度標準化,可以實現長保及更長的運輸距離,渠道杠桿更大,更容易發揮規模效應,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。
新式速食對比傳統方便食品
圖片來源:華創證券
方便速食的品類更新,主要體現為品類提價、品質提升、品類豐富:不止于方便面、火腿腸、八寶粥老三樣,現有螺螄粉、自然火鍋、速食意面層出不窮,口感更好,種類更豐富。
這些方便速食定價往往在8-15元,提價的同時味道和品質更好,滿足在校學生/都市白領/年輕女性在宿舍/居家/外出等場景下的飲食需求,所以線上售賣為主,會在社交平臺形成一定的種草、拔草。
提升定價是讓消費者感知到品類更新的關鍵,8-15元為何成為方便速食的主流定價區間?原因系對標外賣訂單價格得出。
其實餐飲行業有很多領域天然不適合做外賣業務,例如火鍋對容器設備有要求,配送容易灑、漏,又如點個湯面,粉面類與湯水類分離配送口感還原差,這就給其下位替代品提供了空間。
一單外賣,客單價大致在20-30元,其中配送費、人工費一般占20%-25%,而方便速食也需要消費者簡單加工,所以定價一般在外賣價格的75-80%之間,即15-25元,甚至更低。
同時,因為外賣的一些固有缺陷如食安、配送時長和配送受限,沒有動手樂趣等問題,方便速食還不一定是下位替代。如空刻的速食意面,不僅開創了新賽道,而且主打低脂健康,能搭配自制牛排等其他西餐,讓消費者體驗到了動手樂趣。
方便食品與外賣對比
圖片來源:華創證券
但是,基于方便速食的品類屬性,消費者對定價整體還是偏敏感,上位替代品太多,方便速食產品難以實現較高溢價,較低的品牌溢價也反映了產業鏈價值分配邏輯的不同。
拆解方便速食產業鏈:在上游,主要是農副產品、調味料及包材,毛利水平10%,部分復合調味品企業可達30%;在中游,新入局者普遍貼牌代工,代工商毛利在15%左右,自營品牌可達20%-30%;在下游,由于產品同質化+低周轉,渠道要承擔庫存風險,所以一二級經銷商一般會拿走10%-20%的利潤,終端加價在30%左右。
也就是說,一份15-25元的方便速食,其出廠成本價大致為5-10元。強勢品牌如空刻意面,下游經銷及終端渠道也抽走了將近40%的利潤,偏剛需的食飲消費板塊,只有乳企品牌比渠道更強勢,能在下游分走超6成的利潤。
方便速食已經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領域,也發展出了非常成熟的產品形態,按食用便捷性排序,可分為罐頭>蒸煮袋>自熱>速凍>沖泡等。
食用方式的不同一是會帶來口感差異,如果操作過于繁瑣,但口味還原甚至不達標一單外賣,消費者就很難復購;二是會帶來不同的場景覆蓋,例如罐頭隨處都可以捎上一罐,但犧牲了口感,存在感也稍弱一些,像蒸煮類味道雖好,但必須滿足有熱水條件。
去估算上述品類的行業規模時,邏輯可遵循地方政府發展指引(例如螺螄粉),一些需要特定開模的出廠數據(例如自熱火鍋),以及下游零售端品類的牢固程度(例如沖泡類的方便面、酸辣粉)。目前方便速食可分為沖泡/自熱/輕烹三類市場,市場容量大致為750億/120億/230億。
方便速食細分品類規模因素拆解及場景與餐飲業態的配對表
圖片來源:華創證券
沖泡類包括方便面、方便粉絲,方便面容量更大(600億左右),但行業成熟漸入衰退期,方便粉絲100億左右,但復合增速可達12%,行業集中度僅有10%,品牌中的食族人、嗨吃家、海底撈都有快速增長表現。
自熱類包括自熱火鍋、自熱米飯,前者代表品牌包括自嗨鍋、海底撈、莫小仙,后者代表品牌包括自嗨鍋、小樣、宏綠,但整體行業集中度都僅有10%-20%,行業規模大致在百億左右。
輕烹類包括螺螄粉、意面等更多元的品類,好歡螺、螺霸王、李子柒、空刻、拉面說、滿小飽都是代表品牌,雖然行業集中度僅有10%,但品類成癮性和復購率都較自熱類更強,行業規模和增速整體更高。
整體去看三者,沖泡類技術門檻最低,即食屬性最強,更考驗品牌的線下渠道鋪設能力;自熱類受限于品類技術,細分產品sku很難做得多,很難拓品發揮規模效應,所以供應鏈是品牌生死攸關的能力;輕烹類更容易延展出豐富口味,產品迭代快,休閑屬性最強,銷售偏長尾,所以研發能力和線上營銷能力最關鍵。
對應到上述提到的產業鏈價值分配,可以發現,沖泡類和自熱類強調線下渠道,但渠道對利潤侵蝕嚴重且產品同質化,例如酸辣粉的生產企業里僅河南就有超50家;而輕烹類強調線上渠道,需要高流量投費,例如空刻意面毛利有40%,但銷售費用也高達30%,凈利只有5%。
低周轉、高同質化決定行業充分讓利渠道圖片以及新式速食線上占比表
圖片來源:華創證券
這繼而帶來一些有趣的現象:沖泡類因為生產門檻太低,很多新品牌在線上打起了價格戰,典型如酸辣粉、自熱米飯在線上線下甚至存在大幅度的價格倒掛;而輕烹類即使可以做出更高溢價,例如空刻意面、飯乎煲仔飯定位偏高,但也難以大面積鋪開線下,打開更高的天花板。
傳統品牌在終端渠道強勢,新品類缺乏教育也是阻礙之一??祹煾?、統一已經與下游建立了非常穩定的合作關系,經銷商的思維偏傳統,品牌必須給到更多的利潤,經銷商和渠道才有動力銷售。
在此盈利困局下,方便速食品牌也發起了突圍之戰。
在價格刺客的話題發酵下,消費者紛紛發起了萬物皆在漲價的感慨,被渠道侵蝕利潤、產品同質化的方便速食,也需要通過提價完成品類升級的使命。
一方面,方便面的高端化仍是未竟之路。康師傅、統一近年雖新品頻頻,但仍然以面食為主,如2020年的半干鮮面,2021年的番茄牛肉面自熱餛飩等;而小品牌仍然存在可能從小賽道切入,先以線上營銷驅動,再完善供應鏈及渠道,走出元氣森林的發展路徑,空刻意面已然驗證新賽道的價值。
另一方面,拓品類仍然是方便速食的主旋律。除沖泡類面食/粉絲,自熱類、輕烹類美食的出現,證明消費者愿意用一定的時間成本換取更好的口感,而餐飲業天然存在不適合做外賣業務的品類,這為方便速食打開了空間。如自嗨鍋已從最初的自然食品拓展出宅小廚、畫面、臭臭螺等子品牌,sku超200+。
方便速食競爭格局如何分化,仍待時間見分曉。
點擊獲取更多全球食品資訊
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