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7-04 09:27:27 來源:FoodTalks
新茶飲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圖片來源:freepic
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,在1992年提出了有名的“微笑曲線”(SmilingCurve)理論。
這是一條微笑嘴型的曲線,兩端朝上。在產業鏈中,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,設計和銷售,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,附加值最低。
比如,蘋果公司就掌控了研發和銷售兩端,2021年其毛利率為41.8%,凈利潤超過25%。而在中間給蘋果組裝加工的富士康,當年的毛利率8.24%,而凈利率也就5%左右。
加工廠,干得多賺得少。
但這在新消費行業似乎失效了。
先有恒鑫生活IPO。這是一家紙制與塑料餐飲具供應商,瑞幸咖啡和喜茶都名列其前三大客戶。
2019-2021年,恒鑫生活分別實現營收5.44億元、4.24億元、7.19億元,歸母凈利潤達到7025.28萬元、2608.65萬元、8026.73萬元。
但反觀瑞幸和喜茶,并沒有賺到錢。
之后是田野股份IPO。他的主要產品是原料果汁、速凍果塊、鮮果等,奈雪的茶、茶百道、一點點和滬上阿姨都躋身其前五大客戶,并為田野股份貢獻了56.49%的營收。
2019-2021年,田野股份分別實現營收2.9億元、2.66億元、4.59億元;歸母凈利潤達到2432.09萬元、2100.17萬元、6517.76萬元。
然而奈雪的茶們同樣不掙錢。
新消費為什么賺不到錢?背后有兩個原因。
第一是從互聯網行業溢出的資本或從業者,在消費、零售領域慣性地用了互聯網的競爭思維。
互聯網時代,人們主要的競爭思維是“贏家通吃”。這是一個德州撲克的概念,贏的人把桌面上的籌碼都拿走。
比如百度的搜索引擎、微信的社交工具、阿里的電商王國。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從業者,都渴望把自己的公司做成贏家通吃,或者搶占到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。
然而,不是所有互聯網公司都能贏家通吃。嘉御資本董事長衛哲曾指出,目前只有三類互聯網公司屬于贏家通吃型。
第一類,具備網絡效應。
比如Facebook、微信,他們通過好友社交綁定了用戶與品牌的關系。一定程度上,用不用微信不是由你說了算,你被你的朋友圈綁架了,這就是網絡效應。
第二類,規模帶來資本效益。
阿里、京東、亞馬遜,這類電商公司做成了全國乃至全球的規模。通過這樣的規模,他們能夠擁有巨大的采購能力,而采購的東西越多則越便宜。
第三類,技術領先一步。
使用谷歌搜索引擎、百度搜索引擎時,其實沒有網絡效應,他們不是因為1000萬人用或是1億人用,而誕生規模協同效應。
這類公司的特點在于,技術領先一步。
縱覽近10年來的互聯網競爭,千團大戰、網約車大戰、共享單車大戰、外賣大戰……其實都在燒錢做市場份額,以圖實現贏家通吃。
但這種思維模式放到零售這個古老的行業來看,其實是失靈的。
比如開一家奶茶店,兩口子都可能選擇不同的品牌,網絡效應無從談起。
而其采購能力的輻射范圍,最多與沃爾瑪這種擁有全球級采購規模的商超一樣,只能在10平方公里的商圈內發力。
換而言之,別人把店開到離你10公里以外、你所覆蓋的商圈以外,你又能奈何得了嗎?其實很多線下實體店覆蓋不了一個商圈范圍,更多是社區級別,或者附近3公里的外賣級別。
最后,技術咱就無需再討論了。在整個國內消費品領域,核心的競爭力更多在供應鏈、渠道、組織能力上,技術門檻比較低。
小馬宋老師特意提起過一個品牌,叫三胖蛋。這個做高端瓜子的品牌,從育種層面研發出了一款適于炒制的瓜子品種,這在技術上形成了壁壘,但也不足以實現贏家通吃。
綜上,和互聯網一樣燒錢做消費品牌,得不到長期發展。
第二個原因是話語權。
話語權博弈,向來是產業鏈上下游最永恒的話題。就像在飲料行業,可口可樂的話語權一般大于上游供應商,而新晉品牌元氣森林可能就稍微欠缺一點。
所以,在可口可樂對元氣森林下封殺令時,據稱前者直接給代糖供應商三元生物施壓,要么斷供元氣森林,要么不做可口可樂的訂單。
很顯然,三元生物要選可口可樂。
我們談到的新消費,歷史最長不過追溯的2012年那一波,比如江小白、三只松鼠等。他們在傳統巨頭環伺的行業里,其實上下游的話語權都不高。
還是以奶茶品牌為例。
這個行業上游供應鏈較為分散,特別是茶葉、水果等食材原料,本身具有季節性和地域性,同一種食材可能需要多個供應商提供。
由一個原料供應商覆蓋全國所有連鎖門店的情況,品牌方也很難實現。也就是說,他們對于上游的話語權并不高。
頭部品牌也在做一些提升話語權的布局,比如喜茶出資參與上游供應鏈建設,甚至觸及到改良土壤、改進種植和制茶工藝等方面;奈雪更是在云南建設了專屬草莓園。
奈雪的茶
圖片來源:微博@奈雪的茶
再看下游,也就是購買者的議價權。
從商品角度來看,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必需品是非彈性商品,價格變動幅度的大小幾乎不會影響人們的需求。
作為奶茶產品,是不是生活必需品?從主流來講,肯定不屬于。
但對于一群愛喝奶茶的女孩子而言,她們需要靠“奶茶續命”,原本10元的奶茶到后來客單價到了40元、50元,似乎依舊沒有擋住這群人的熱情。
而今的新式茶飲目標人群是90后、95后年輕一代消費人群?!?019新式茶飲消費白皮書》更是顯示,90后年輕女性是新式茶飲的主流消費人群。
這群人屬于高學歷、高收入、高消費的“三高人群”。
白皮書調研數據顯示,新式茶飲消費者月購茶數量較多,5-14杯的區間占比最大達到了83%;15-24元是消費群體最偏好的單品價格區間,占比64%;值得一提的是,有72%的消費者月茶飲消費金額在200元以上。
這樣看來,收入水平和消費意愿,正在降低購買者議價能力。但也不完全是,在90后人群的消費過程中,800元的衣服不嫌貴,但8元的運費和5元的配送費卻不行。
“價格敏感度”一詞被提了出來。
90后對于價格是否敏感,取決于產品對他們的成本結構是否重要。當他們覺得產品“性價比”沒有達到內心預設,就會更關心是否有價格較低的替代品 。
而這里的性價比,又是品牌感、環境、價格、產品質量、顏值等多重因素所影響。
對于品牌而言,更大的壓力來自于消費者能夠尋找到足夠多的替代品。
上述報告就顯示,為使得茶飲從視覺效果上看起來更富有層次感,同時使口感和口味更加豐富,多數傳統現制茶飲通過簡單“堆料”來吸引消費者。
而其他明星奶茶品牌,主打產品也幾乎相似,熱門產品除了名字不同,實際用料都差不多。比如楊枝甘露,幾乎出現在不同的茶飲店菜單里。
早前,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和喜茶創始人聶云宸,就在朋友圈因產品同質化互撕。
2018年,彭信在朋友圈公開點名聶云宸,指責喜茶抄襲奈雪的芝士草莓、霸氣蜜桃、軟歐包等產品,而不甘示弱的聶云宸則霸氣回懟對方不懂市場競爭、不懂抄襲、不懂創新,只會做無意義的無病呻吟。
幾年過去了,類似的“戰爭”從未停止,甚至愈演愈烈。
去年3月,奈雪上線”霸氣玉油柑“,喜茶緊接著5月上新王榨油柑等三款油柑飲品。6月,喜茶上新“黃皮仙露”“多肉黃皮仙露”,沒過多久,奈雪的茶旗下品牌臺蓋緊接著上線滿滿小黃皮新品,益禾堂的海鹽蜜黃皮也同步上市。
這給了消費者更多的替代品選擇,也無形中提升了購買者話語權。
上下游沒有話語權,意味著供貨成本壓不下去、銷售價格抬不上來,品牌就賺不到錢。
奶茶行業不是特例,咖啡、零食、零食乃至小家電,都在豐盈的資本助推下加劇了行業同質化的發展。最終,要么大魚吃小魚,要么小魚自己倒下,行業洗牌剩者為王。
不是微笑曲線上的制造加工業變厲害了,只是品牌運營邏輯產生了畸變。
曲線仍在微笑,品牌卻低下了頭。
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